感官综合联觉绘画 - 肖邦钢琴前奏曲中的风景
2014年5月10日下午,音画联觉创意绘画工作坊第三场专题活动“感官综合联觉绘画-肖邦钢琴前奏曲中的风景”在央美美术馆在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由熊宁辉先生和美术馆公教部任蕊副主任共同主持,本次活动嘉宾是来自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艺术与传媒分院的音乐学副教授丁同俊先生,担任现场钢琴示范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刘香君同学。
从音乐中”看”颜色造型、从绘画里”听”音乐的节奏旋律,当大家结束上一讲工作坊专题“声形意的交互~与大提琴家共同探讨艺术的情绪传达与即兴”的独特体验之后,央美音画联觉工作坊又将大家带到了更广阔的感官综合联觉的天地 - 触觉、嗅觉或味觉,并且与情感进行交互。
本次工作坊通过对肖邦24首钢琴前奏曲的绘画创意实践进行案例讨论,介绍了一种系统分析法(熊宁辉音乐联觉鱼骨图),用这种工具来寻求我们的答案(音画联觉创意绘画),记录人们对同一段音乐的综合联觉感受(可以用来进行创意绘画的概念设计,也可以用来分析听众的异同),借鉴了精益工程管理的方法,可谓一大亮点。艺术创新需要新的工具和手段,需要我们到其他领域里去借鉴或发明,在艺术教科书上或现成艺术作品里是找不到的。
聆听法国钢琴大师科托的经典演奏录音、刘香君同学的现场钢琴示范,展示肖邦前奏曲的神奇力量,通过嘉宾丁同俊教授对音乐演奏技巧讲解,近距离的体会音乐的表达,演绎出情感、温度、浓度、湿度、色彩、造型、空间运动的方向、感知触觉、嗅觉和味觉。尤其是音乐联觉到的造型、运动方向、触觉、嗅觉、味觉方面的体验。原来大师的演奏可以赋予音乐以生命力,音乐的确可以“呼风唤雨”。当现场演奏A大调第七首前奏曲时,大家似乎真的感受到音乐环绕的“香雾”,一层层的造型,具有花朵般的质感;有的观众说又好似千层酥的蛋糕,美味可口。
如果将每一首前奏曲的音乐真实地记录下其各种感官联觉印象,我们就可以开始设计绘画草图了,但这只是设计的一个起点。后面还有漫长的创作探索。要到位地描述出“音乐的状态”而不是具体的物象的描摹,要用不同的画法去表现,点、线、面、色彩、灰度、层次、式样、对比、材料肌理),从选择画布的粗细质地、作底和肌理处理(丙烯、塑形膏、沙泥、纸、有色底)、颜料处理(薄涂或厚涂或刮擦,干与湿,不透明、半透明或全透明)、笔、刮刀、拓印等工具采用。即用绘画材料技法实现我们心中的音乐。这个过程,作为美院的学生并不陌生。
李斯特说:“肖邦前奏曲是诗意的前奏曲,和当代伟大诗人的作品相似,能够把灵魂轻轻带入金色梦境、让它在精神的领域内升腾。” 如何体会李斯特对这部前奏曲的评价?为什么历史上有许多音乐家都对此感兴趣,迷一般的进行争论,特别著名的当属彪罗、科托和傅聪的诠释?肖邦通过这不到半小时的钢琴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各种情感,喜怒哀乐,这正是研究音画联觉的好题材。
讲座中,嘉宾还进行了有趣的比较,对历史上肖邦前奏曲彪罗、科托和傅聪三位钢琴家的诠释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异同点;同时,对肖邦前奏曲中那种东方意境的音乐与中国古曲进行对比(前奏曲第22首与古琴曲“酒狂”)。嘉宾以生动比喻中国音乐与西洋音乐区别,如同西洋油画的色彩、层次与中国画的笔墨、线条。通过横向的剖析,说明东西方的音乐在本质上存在着诸多的共性 - 联觉的作用。
嘉宾和主持人精彩的演讲,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在互动问答环节的讨论热烈。
通过这次活动,主持人向大家展示,以感官综合联觉与情感互动来看待艺术创作,这将会带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还远远没有充分开发。这里,我们只是涉及了两个模块:音乐到视觉艺术、视觉艺术到音乐,以及相关多重联觉与情感的交互,但更多的诸联觉及其与情感交互的探索,尤其是是围绕嗅觉、味觉、触觉方面的联觉与情感表现方面的艺术(包括装置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并还不多见。工作坊的目的就是启发大家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找合适的工具,勇于探索和发现,而不是盲从他人的道路。
特别致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与发展部的各位老师们、杭州师范大学丁同俊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刘香君同学、北京璃墟国际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张行的友情支持!